中职中专信息网:发布中职中专相关信息,方便用户查阅浏览

关于我们|网站公告|广告服务|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搜索
职高学校
热门标签:
最新标签:

职高高一下册语文试卷及答案-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日期:2024/07/01 13:56作者:

一、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敕造(chì)惫懒(bèi)讪讪(shà)扪参历井(shēn)

B.錾银(zàn)两靥(yàn)桌帏(wéi)拗他不过(niù)

C.蹙缩(cù)歆享(xīn)榫头(sǔn)吮血(shǔn)

D.咨嗟(chǎ)盥沐(guàn)贾人(gǔ)间或一轮(ji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跚跚来迟五彩斑斓流言诽语垂涎三尺

B.气势磅礴事必躬亲拾人牙慧广袤无垠

C.按步就班揭杆为旗浮想连篇刨根究底

D.络绎不绝纷至踏来闲情逸致少不更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好大喜功则为宇宙汪洋所吞没,开动脑筋则领悟世界。

B.小立不小心打碎花瓶后,坐在椅子上如惊弓之鸟,怕妈妈回家后责骂。

C.有些双星紧靠在一起,星体物质在他们之间川流不息,多数双星都象木星与太阳一样分离开来。

D.官兵们踊跃捐款,积极向玉树地震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体现出部队和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

4.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张大爷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感到体力和思维都大不如以前了。

B.蔡校长说:“李虎对张林的批评是有充分准备的,我相信他们会处理好这件事。”

C.“低保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爱,但要把关爱落到实处,却远不是划几条标准那么简单。

D.山东大学积极采取措施,培养新入校的大学生,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史学界后继乏人的状况。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厄纳斯特·海明威,英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九百九十余首。其诗风格飘逸、豪放。

C.《祝福》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为主角,把人物放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里,通过对祥林嫂的塑造,为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提出强烈的控诉。

D.杜甫,字子美,他的诗,反映了唐代动乱的现实,揭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称为“诗史”。在艺术上,为古代诗歌开辟了现实主义广阔道路,创建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音乐中独树一帜。,。;,,。难怪世界为之惊叹。

(1)琴没有肆意的宣泄(2)琴与诗歌密不可分

(3)从而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4)这和国画的审美追求是统一的

(5)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6)都讲求韵味,讲求弦外之音,虚实相生

A.(1)(5)(2)(3)(4)(6) B.(2)(6)(4)(1)(3)(5)

C.(1)(5)(2)(6)(3)(4) D.(2)(4)(6)(1)(5)(3)

二、文言文阅读(每题3分,共12分)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①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②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③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选自《新序?杂事四》)

注:①劬:qú勤劳;②窳:yǔ懒惰;③惄:nì忧思。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搔:通“骚”,扰乱

D.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信:守信用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楚令因以梁瓜之美申之以孝悌之义

B.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报怨以德”的效果的一组是()

①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②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

③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④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⑤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⑥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10.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梁亭瓜比楚亭瓜好,楚亭人就趁夜晚到梁亭瓜园捣乱,这反映了一种嫉妒心理。梁亭人打算实施报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宋就让梁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得意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C.楚王知道“梁亭之为”后,又忧愁又惭愧,拿出厚礼道歉,并请宋就把这些礼物转交给梁王,显示出楚王愿意交好邻国的诚意。

D.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可以从“梁楚之欢”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11.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5分)

12.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4分)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10分)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4.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4分)

15.“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6分)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7题(18分)

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桑地亚哥已经连续84天没打到鱼了。头40天还有个叫曼诺林的孩子和他一起,后来孩子的父母嫌老头背运,就叫孩子搭了别的船。老人睡觉不像年轻时总梦见海浪、沙滩,而常常梦见狮子。

第85天一大早,孩子为老人准备了沙丁鱼和鱼食,送老人出海。这天天气很好。老人决定到更远的大海深处捕鱼。黎明时,他已在钓丝上装上沙丁鱼,放到适当深处,让小船随海水漂流。

老鹰在上空打着旋,老人把钓丝插到1英里深的海里。突然,看见伸在水面上的绿色竿子急遽地坠到水里,他知道,这是一条马林鱼正吃钓尖和钩把子上的沙丁鱼。老人灵巧地握着钓丝,感到下面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午时分,大鱼终于上钩了,老人用双手拼命收着钓丝,但依然不能提上一英寸,渔船和人都在慢慢飘流。太阳落山了,大鱼依然未浮出水面,老人想:我拿它没有办法,它拿我也没有办法。

死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群,它们围着船打转。老人用鱼叉扎,用浆、舵柄、刀子等与鲨鱼拼死搏斗。他深信:“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最终,鲨鱼吃掉了他千辛万苦得来的大马林鱼的肉,仅仅留下一幅大鱼骨架。

子夜时分,老人终于驶进小港,回到他的小茅棚。天亮后,当人们对着那大鱼的骨架发出惊叹的时候,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

路边的小茅棚里,老人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睡着,孩子在一旁守护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16、解释文中画线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3分)

(2)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3分)

17、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根据文意回答。(6分)

18、这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对此如何理解?(6分)

19.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2字(5分)

中广网平壤12月30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在首都平壤的金日成广场,朝鲜为已故的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举行中央追悼大会。金正恩等朝鲜党政军高层人士出席,现场鸣炮志哀,朝鲜全体人民默哀3分钟。

从朝鲜当地时间29号上午11点开始,礼炮声、汽笛声,就成为了首都平壤金日成广场方圆几里的声音主题。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金正恩等朝鲜党政军领导人以及数十万群众参加了金正日中央追悼大会。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致悼词。随后,追悼现场响起21声礼炮向金正日致以最高规格的悼念。同时在平壤的街道码头,汽笛笛声长鸣志哀,朝鲜全体人民默哀3分钟。

中国驻朝鲜大使刘洪才参加了追悼大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中方愿与朝方为巩固两党、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维护朝鲜半岛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共同努力。

20.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写出下联,注意对仗和平仄。(3分)

21.阅读下面一则故事,概括故事的寓意。(4分)

从前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后羿。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立射、跪射、骑射样样精通,而且箭箭都射中靶心,几乎从来没有失过手。人们争相传颂他高超的射技,对他非常敬佩。夏王听说了,想把后羿召入宫中来,单独给他一个人演习一番,好尽情领略他那炉火纯青的射技。于是,命人把后羿找来,带他到御花园里找了个开阔地带,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用手指着说:“今天请先生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您精湛的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因为没有竞争而沉闷乏味,我来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了的话,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脚步显得相当沉重。然后,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想到自己这一箭出去可能发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瞄了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后羿终于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地一下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后羿脸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离谱。后羿收拾弓箭,勉强陪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独立。——费斯克

自由是人类枷锁中最粗的一条——纪伯伦

自由的目的是为他人创造自由。——马拉默德

道德是自由的保卫者。——斯米茨

自由不仅为滥用权力而失去,也为滥用自由而失去。——麦奇生

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毕达哥拉斯

以上的内容都是有关自由的名言警句,包含着西方人对于自由内涵的理解。《逍遥游》中,庄子也谈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境界(逍遥)。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谈到自由的话题,比如,学校禁止使用手机,学生就说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学校统一着装,也有学生认为限制了自己的自由。由此可见,自由是古今中外永恒的话题。

根据以上的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以“说自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二、求高一语文月考质量分析800字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2010—2011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4题,共12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笙箫(shēng)寂寥(liáo)颓圮(qǐ)犒劳(kào)

B.彳亍(chì chù)百舸(kĕ)刀俎(zŭ)忸怩(ní)

职高高一下册语文试卷及答案-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图1)

C.遏(è)制青荇(xìng)厚遗(wèi)彘肩(zhÌ)

D.戮力(lù)瞋目(chēn)目眦(cì)忤逆(wŭ)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该加大处罚力度

B.泰山的岱庙、曲阜的孔庙,都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建筑,它们古朴典雅、庄严肃穆、气宇轩昂,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

C.国家主席胡锦涛进农户、下车间,察民情、访民意,同干部群众回顾峥嵘岁月,重温火红历史,共商发展大计。

D.随着车辆购置税和附加费的降低,国人购买私家车的热情蔚然成风,国产汽车生产厂家竞相降价销售,竞争已趋白热化。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08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在北京揭晓,当选人覆盖了证券、新能源等行业和领域。解读名单,我们可以清晰地辨认出2008年中国经济的热点和脉搏。

B、“山寨”一词既然有了全新的解释和丰富的社会内涵,就不能有任何“匪”气,不能成为当做无视知识产权、制假贩假的挡箭牌。

C、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我国民营企业遇到了困难和挑战十分严重,在改革开放30年中创造了巨人经济奇迹的广东民营企业能挺过这一关吗?

D、今年的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4、与下面一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真实,寂寞给人的不仅是真实,而且是一种锤炼,一种感情的升华。有时寂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凡有成就的人,。

A、往往都是最有才能的人,又都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

B、往往是固然最有才能,但首先耐得住寂寞的人。

C、往往不是有才能的人,而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

D、往往是那些首先具有才能,其次还耐得住寂寞的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每题3分,3题,共9分)

①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②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成绩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③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有不学汉语而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④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发人深省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语词破碎,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⑤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走向何处?

⑥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5、下列说法不能说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这句话的一项是()

A.汉语让我们时时牢记自己的身份,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

B.汉语古老而优雅,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

C.汉语隽永有致,承载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凭借它穿越漫长的历史文化隧道。

D.汉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并且广为传播“热”遍全球,令国人无比自豪。

6、下列有关“汉语,我为你忧心”的原因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

B.我们的后辈不知道“执子之手,与之偕老”,而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可见,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日渐消褪了。

C.方块字横平竖直,独具韵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势必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D.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无法感受到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只是目前汉语正朝衰弱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语言修养,这样才能领略到母语独特的文化意蕴。

B.“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备受冷落,面临危机。为了保护民族文化,我们应高度重视汉语学习,以此来遏制学习外语的势头。

C.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我们可以乐观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汉语定会成为国际广为通行的语言之一。

D.汉语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在华夏民族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它还不能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不断革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每题3分,共12分)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化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问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使,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帏,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落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也!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选自《清文选•芋老人传》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走:步行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无不同于芋焉良曰:“长于臣”

10、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了“时位移人”的一项是()

①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

②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③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④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⑥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11、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十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因图报,让芋老人的儿子不再当佣工了。

B.芋老人认为,相国在饥寒交迫之时,饥不择食,故觉得芋头很香;而当上相国之后,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

C.文章由相同十年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评了富而弃其归,贵而绝其交,为吏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

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整理,擅长言辞,将许多达官显贵不能讲明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表述清楚。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4分)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3分)

(3)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3分)

1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1)这首诗使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

(2)诗的结尾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结合第三、四句诗,说说诗人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5分)

14、补充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携来百侣曾游。。(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3)她飘过像梦一般的,。(戴望舒《雨巷》)

(4)寻梦?撑一只长篙,,满载一船星辉,。(徐志摩《再别康桥》)

(5)又前而为歌曰:“,”(《荆轲刺秦王》)

(6)青鸟不传云外信,。(李璟《浣溪纱》)

(7),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5.①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不超过10个字)(3分)

②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3分)

16.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4分)

①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什么。(2分)

②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2分)

③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什么。(2分)

18.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漠,也不为暴风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功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读解,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

19.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3分)

①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

②这雨丝,是溪头的越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

③然后悄悄撒向扁舟,撒向村落,撒向群山。

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

⑤春雨如丝。[来源:高&考%资(源#网]

20、阅读下面表格中的内容,然后回答问题。(4分)

表一:某校高一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

时间 0.5小时以内 0.5-1小时 1小时以上合计

表二:某校高一学生课外阅读作品种类情况

请根据上述两个图表中的数据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

21、阅读下面材料,以“我生活在之中”为题,写一篇作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要求:①从材料中选择一个加黑的词语或另外选择一个词语补全题目;

②立意自定,文题自选,诗歌除外

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2、C(A、铤而走险:因走投无路而采取冒险行为,用于“酒后驾车”程度过重。B、气宇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一般用于形容人。D、蔚然成风,与“热情”搭配不当)

3、D(A、“辨认”与“热点、脉搏”不能搭配。B、成分赘余,“成为”与“当做”重复,删除其一。C句式杂糅)

15.(1)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

16.相同:(1)不求巨擘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2)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

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17.(1)“暴风”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2)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3)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的生活。

18.CE(A项错在“感到寂寞”,原文中说“梧桐的寂寞,••••••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而是“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B项“表现了母亲的细腻”是虚晃一枪,原文中没有这一层意思。D项“从容豁达”不是外祖父所具有的特征)。

20、①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严重不足。

②课外阅读中诗歌基本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芋老人,他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悴。芋老人请他进屋里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是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要回家去的读书人。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芋老妻人再为他盛一碗,书生吃得肚子饱饱的。笑著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芋头的温情啊!」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开。

十多年后,书生为科举考上高的等第,还当到宰相的地位。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麼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麼香,那麼甜呢!」於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人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

我结尾赞许说:「芋老人能够在无意中遇到宰相,一见如故,进而和他结绿,真是奇特的事情哪!不知道宰相如何?能否不愧对老人家的话呢?不过,从他能够不忘怀那顿芋头看来,应该是好过那些连老人都把他看成像芋头一样的人吧!只是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麼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了吧!难道他真是名明白道理的人吗?唉!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所说不出来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鄙百姓却能够说得出来,往往就是这个样子。

三、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争吵两千年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谜

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始兴的儒学内部的一场派斗争。作为学术发展不可缺少的备件之一,学术流派之争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耐人寻味的是,今古文经学之争却是旷日持久,长达两千余年,其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学术论争。

本文的“经”即指儒家经典部分,古老的经书内容深奥,主要靠经师的传授得以流传。由于讲授者对经书的理解各不相同,于是,便产生了以经书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经学。

所谓今古文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秦初,秦始皇实行x民政策,大搞“焚书坑儒”,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得以幸免,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作为官方认可的统治思想,可是,西汉流行的儒学经典多无旧典文本,而是靠幸存的经师口授相传,由习经生们记录下来,他们记录所用的文字便是西汉通行的隶书,属当时代的“今文”,故而这类经书被称之为今文经。

从表面来看,今古文经学之争主要表现在文字及对经义的理解、解释的不同。一般来讲,解经时,今文经学注重阐述经文中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则注重文字训诂;今文学派竭力把经书和神学迷信相联系,特别在西汉,今文经学家为迎合统治者的喜好,解经时喜欢掺杂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他们把经学和阴阳五行相附会,把经书说得神乎其神,古文学派虽然还未能完全摆脱神学迷信的羁绊,但却反对讲灾异谶纬,注重实学。

汉代的今古文学派之间的斗争非常尖锐。西汉时期,今文经学盛行,王莽改制失败后,东汉光武帝又废古文经倡今文经,但古文经仍在民间有相当的影响,随着今文经学研究的日渐走向繁琐,其影响也日益衰退。到东汉中叶以后,古文经学崛起发展,并压倒今文经学。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堪称大师级的古文经学家,值得一提的著名经学大师郑玄,他本是马融的高足,属古文经学派,但他不拘泥于师说,也兼通今文经,并善于吸收今文经学中的一些学说,从而使古文经学更加完善,也使得古文经学最终压倒了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在西汉时期,受政府支持,属于官学。古文经则是“在野巨儒”的私学。古文经学也要想争为官学,以期取得与今文经学相对等的地位,从而打破今文经学家垄断学术乃至政治舞台的局面,这自然为今文经学家所不容。在这里,今古文经学之争实际上已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学术之争的范围,而成为政治统治的需要在经学领域的延伸。

东汉以后,今古文经学之争随着学术风气和政治形势的变化时起时伏。东汉至唐,基本上是古文经学占据优势。宋代,以怀疑而著称的“宋学”兴起,宋学一反古文经学的训诂、传注传统,主张直接从经文中寻求义理,这一时期,正统的古文经学告衰。明代,经学进一步衰落。清代前期,古文经学复兴,至乾隆、嘉庆年间,随着乾嘉学派的出现而达到全盛时期。嘉庆、道光年间,古文经学进入尾声,今文经学却又兴起。魏源、龚自珍及康有为等人主张变法,他们吸取了汉代今文经学派主张改制的思想,极力提倡今文经学。随着清王朝的覆灭,长达两千多年的今古文学派之争也随之消亡。

1.下列对今古文经学之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今古文经学之争是始兴于汉代的一场派斗争,它在儒学内部进行,长达两千多年,终止于清王朝的覆灭。

B、今古文经学之争表面上看,主要表现为文字及对经义的理解、解释的不同。今文经学注重阐述经文中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则注重文字训诂。

C、今文经学把经书说的神乎其神,解经时专门喜欢讲谶纬灾异,生硬地把经学和阴阳五行相附会,用神学迷信羁绊人们,这种做法完全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喜好。

D、今古文经学之争发展到汉代,成为政治统治的需要在经学领域里的延伸,这已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学术之争的范围。

2.下列理解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所谓“经学”,就是以经书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其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儒家经典深奥,经师们在讲授时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传授,使得人们对经书的理解各有不同。

B、“文”就是记载经典的文字,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学经典多无旧典文本,靠经师口授相传,他们记载经书所用的文字,就是今文,之前的都是古文。

C、今文经学在汉代属于官学,古文经学是私学,到了宋代,一反古文经学训诂、传注传统,主张直接从经文中寻求义理的“宋学”取代了正统的古文经学。

D、到了清代,魏源、龚自珍及康有为等人极力主张今文经学,他们吸取了其改制的思想,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今古文学派之争也随之消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古文经学之争旷日持久,如果只是学术流派之争,完全属于正常现象,但作为政治斗争,就值得我们对这段两千多年的历史进行反思,可见历史上的其他学术流派的争论现象的背后都有其政治因素。

B、虽然著名经学大师郑玄不断完善古文经学,使古文经学压倒了今文经学,但在今古文经学之争中,两种学派也是不断相互借鉴吸收的。

C、秦始皇当年大搞焚书坑儒,实行愚x政策,才促成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诞生,所以说,是秦始皇造就了今文经学。

D、今古文经学之争的进程中,随着学术风气和政治形成的变化时起时伏,特别是嘉庆年间,随着乾嘉学派的出现,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影响。

汪应轸,字子宿,浙江山阴人。少有志操。正德十二年成进士,选庶吉士。十四年,诏将南巡。应轸抗言:“自下诏以来,臣民旁皇,莫有固志。临清以南,率弃业罢市,逃窜山谷。苟不即收成命,恐变生不测。昔谷永谏汉成帝,谓:‘陛下厌高美之尊号,好匹夫之卑字。数离深宫,挺身晨夜,与群小相逐。典门户奉宿卫者,执干戈而守空宫’。其言切中于今。夫谷永,谐谀之臣;成帝,庸暗之主。永言而成帝容之。岂以陛下圣明,不能俯纳直谏哉?”疏入,留中。继复偕修撰舒芬等连章以请。跪阙门,受杖几毙。

教习竣,拟授给事中。有旨补外,遂出为泗州知州。土瘠民惰,不知农桑。应轸劝之耕,买桑植之。募江南女工,教以蚕缫织作。由是民足衣食。帝方南征,中使驿骚道路。应轸率壮夫百余人列水次,舟至,即挽之出境。车驾驻南京,命州进美妇善歌吹者数十人。应轸言:“州子女荒陋,无以应敕旨。臣向募有桑妇,请纳之宫中,传受蚕事。”事遂寝。

世宗践阼,召为户科给事中。山东矿盗起,兖州,流入畿辅、河南境。应轸奏言:“弭盗与御寇不同。御寇之法,驱之境外而已。若弭盗而纵使出境,是嫁祸于邻国也。凡一方有警,不行扑灭,致延蔓他境者,俱宜重论。”报可。在科岁余,所上凡三十余疏,咸切时弊。以便养,乞改南,遂调南京户科。张璁、桂萼在南京,方议追尊献皇帝。雅知应轸名,欲倚以自助。应轸与议不合,即奏请遵礼经、崇正统,以安人心。不报。

嘉靖三年春,出为江西佥事。居二年,具疏引疾,不俟命而归,为巡按所劾。诏所司逮问。应轸自陈亲老,鲜兄弟,乞休侍养。吏部为之请,乃免逮。久之,廷臣交荐,起故官,视江西学政。父艰归,病卒。(选自《明史汪应轸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民旁皇,莫有固志旁皇:通“彷徨”,犹疑不决

B.教习竣,拟授给事中竣:完成,完毕

C.廷臣交荐,起故官交:交换,更替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汪应轸直言敢谏的一组是()(3分)

①临清以南,率弃业罢市,逃窜山谷

④臣向募有桑妇,请纳之宫中,传受蚕事

⑤奏请遵礼经、崇正统,以安人心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汪应轸出任江西佥事两年后上疏称病,不待复命便立即返乡,被巡按官员弹劾,后经自陈实情,又因吏部求情才得免罪获释。

B.汪应轸出任泗州知州时针对土地贫瘠、百姓懒情、不懂农桑的具体民情,采取买桑劝农、募工教织的措施,使得泗州百姓丰衣足食。

C.汪应轸为奉养亲老,请求调任南京,但与张璁、桂萼商议追封兴献皇帝尊号一事意见不合,立即上疏奏请世宗皇帝尊崇礼经与正统,以便安稳民心。

D.汪应轸曾用谷永劝谏汉成帝的典故当面劝止皇帝南巡,却因讽喻失当,招引圣怒,继而被罚跪宫门,遭受杖责几乎丧命。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迁”也可说是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B.“服阙”指守丧期

本文标题:职高高一下册语文试卷及答案-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内容原创地址为:https://www.999995.net/zhigaoxx/10555.html

关于我们|网站公告|广告服务|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中职中专网首页|

备案号:蜀ICP备2023012615号

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有错误或不对的内容请联系qq1732296109删除

遇到问题?请给我们留言

请填写您的邮箱地址,我们将回复您的电子邮件

客服qq1732296109